地貌遥感调查技术要求(1:50000)(DB23T 2774—2020 )

本标准规定 150 000地貌遥感调查的总则、资料收集、野外踏勘、设计书编制与审查、遥感影 图制作、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成果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制、资料提交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150 000地貌遥感调查工作,其他比例尺的地质、地貌遥感调查工作可参 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96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DZ/T 0151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

DD 2011-03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指南1:50 000-1:250 000

DD 2013-12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DD 2011-01遥感影像地图制作技术要求1:50 000-1:250 00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地貌单 geomorph i c unit

描述地貌成因一形态分类划分的单元。按规模大小分为若干等级,可根据不同工作目的、分类的 简和比例尺大小要求设定。

3. 2

成因类 original pattern

按照现今地貌形成的原因进行的地貌分类。包括构造地貌、火山地貌、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冰 地貌、风成地貌、人工地貌七类。

3. 3

形态类 morpho logical pattern

按照形状、坡度、高低形成不同地表起伏的形态。包括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山间盆 等。

3. 4

地貌调查 geomorphologic si te

描述地貌因素的野外调查点。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流阶地、冲洪积扇、湖泊阶地等地形地, 火山口、台地、泥砂质沼泽、古河道等微地貌。

4总则

4.1目的任务

地貌遥感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依据遥感影像并结合相关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在初步确定调查区 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的基础上,开展地貌野外实地调查验证和综合研究,进一步确定调查区内的地貌 态类型、成因类型,调查微地貌分布特征。研究各类地貌的物质形态和形成时代,划分地貌单元,编 1:50 000地貌遥感调查成果图件及调查报告,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地貌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供地学依据。

4.2基本要求

地貌遥感调查工作应遵循给岀下列基本要求:

a        应充分收集调查区及周边区域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岩土工程勘查等成果资料,初步 析总结地貌形态、成因类型、物质形态、高程、高差、起伏程度,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 作,建立典型地貌的解译标志。

b        1:50 000比例尺遥感地貌解译应使用空间分辨率优于2.5 m的遥感影像作为主要的数据源 同时可采用多种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其他影像数据作为辅助解译数据源。

c        地貌单元遥感解译边界误差应小2 mm,应勾绘岀图斑面积大4        的地貌单元。

d        划分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一般地区以搜集资料、路线调查和综合编图为主,调查区总 工作精度应达1:50 000比例尺的要求;对地貌类型复杂、基础设施密集、地质灾害发育 重点调查区进行重点调查和研究,精度可125 000或更大比例尺。

e        野外调查宜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2. 5 m的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或采1:50 000地形 作为底图。

4. 3调查区范围

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目的任务和实际工作需求确定。可按国际标准图幅、行政区划、地质成矿区带 自然生态景观区、工程建设区等进行咅&署。1

4.4工作程序

1:50 000比例尺地貌遥感解译工作程序为:资料收集、野外踏勘、设计编写、遥感影像图制作 地貌遥感调查、室内初步解译、野外调查、室内详细解译、成果图件编制、果报告编写。

5资料收集

5.1常规专业资料收集

包括常规的专业资料、地形图、地质图、地理底图和遥感数据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订购资源三号 天绘一号等立体像对影像。应包含如下内容:

a        专业资料有土地、地貌、地质、矿产、土地、水利、旅游、测绘、环境等方面综合性或专项 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测试资料,中间性综合分析研究成, 注意收集各专业最新资料和科研成果;

b        地质资料:区域地质、物化遥、水工环、生态地质等基础地质和专项调查研究的原始资料与 果资料;

c        地形地貌资料: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等研究资料。

5.2地理底图

地理底图是系列成果图件的地理基础。采用国1 50 000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图件,地理底图 要素(如居民地、水系、道路、铁路、地貌、等高线、行政界线等)的取舍视成图比例尺及各课题实 情况具体确定。

5.3遥感数据

选取遥感数据应依据地貌因子可解性而定。依据相关的遥感技术规范要求(参见DZ/T 0151DD 2011-03DD 2013-12的规定),按1:50 000比例尺关于区域地貌遥感数据分辨率的要求,选取空 分辨率优于2.5 m的国产卫星遥感数据或者满足精度要求的其他公开商业卫星数据产品。应选取云、 霾、冰雪覆盖少,清晰度高的影像数据,时相应选择春季或秋季。

6野外踏勘

6. 1踏勘目的

应根据工作程度、土地利用、交通状况,了解主要地貌类型、物质形态特征,结合遥感正射影像 据产品建立典型地貌解译标志,制定踏勘工作计划,为确定地貌遥感调查的重点内容提供依据。

6.2布置踏勘路线

踏勘路线的布设要求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区布置踏勘路线应不少2条,路线宜采用穿越法 主,以典型的地貌类型为主豊观测点,建立典型地貌解译标志。

6.3编写野外踏勘总结

包括踏勘计划,踏勘路线,填写踏勘记录卡、照片等资料,建立典型地貌解译标志,编写野外踏 工作总结。

7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7.1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设计书编制内容包括如下:

a        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实物工作量、野外踏勘总结、设计书编写提纲;

b        地貌遥感影像特征、以往工作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c        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

d        预期成果(图件、报告)。

7.2.1主要内容

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阐明项目来源、目标任务,预期成果。概述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 往工作程度,工作内容,制定技术路线,明确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项目总体部署和部署依据、工作 度安排和可落实的工作量等。

7.2.2附图附件

应附必要的附图、附表,资料清单以及其他综合调查图表等。

7.2.3编写要求

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可行、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岀 所附图表清晰齐全。设计书编写提纲应符合附录A

7.3设计书审查

设计书应由项目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设计审查与审批;通过审查的设计书,应由项目主管部门批准 组织实施。

8遥感影像图制作

8.1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系采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1985国家高程基准。

影像图的投影:高-克吕格投影1  50 000比例尺影像图采6度分带。

8.2波段组合选择

采用R-红波段、G-绿波段、B-蓝波段进行真彩色合成。该波段组合方式能够较为真实的接近自 色,地物层次丰富、边界轮廓清晰,地物整体色调均匀,部分接边地区存在稍微反差,能够满足该尺 下的遥感地质特征解译二世:波段组合方法应按照DD 2013-12的规定执行。

8.3影像正射校正

8. 3. 1控制点选择

为了保证影像图的正射校正精度,要求控制点拟合中误差在1.52个像元;每景图像控制点 1316点,且分布均匀,八象限都有控制点。图像重采样方法哗择双线性内插法或三次卷积内插法 影像图制作应按照GB/T 15968的规定执行。

8.3.2数字高程模型选择

1:50 000DEM3AASTER遥感数据、国产立体像对数据生成的DEh基准,1:50 000 地形图或现有更大比例尺影像上选取控制点进行正射校正。

8.3.3控制点误差要求

控制点误差要求应按照GB/T 15968的规定执行。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有PansharpingGram-Schmidt>主成分分析法融合等。针对采用的具体遥 影像选取合适的融合方法,融合后影像目视解译效果好,色调均匀、反差适中、清晰、不变色,纹理 晰,特征明显,能够满足对调查目标目视解译要求。

8.5遥感图像增强

针对中高空间分辨率数据波谱特点,进行地貌解译时应尽量选择真彩色波段合成。该波段组合方 下地物层次丰富、边界轮廓清晰。在地貌情况复杂,可解译程度低的区段,对影像进行亮度拉伸、比 增强、滤波、主成分分析、彩色空间变换等信息增加处理,提高可解译程度。

8.6影像镶嵌

影像镶嵌具体要求如下:

a        在相邻图像重叠区内选择同名点作为镶嵌控制点,两景同名地物严格对准,拟合中误差1 个像元左右。

b        镶嵌图像间进行亮度匹配,以降低灰度差异。镶嵌拼接线的选择无论是采用交互法还是自动 择,均需是一条折线或曲线。

c        在拼接点两旁需选用加权平均值方进行灰度圆滑。

8.7图面整饰

图廓整饰内容包括:内图廓、外图廓、坐标注记。

内图廓线是曲线,图廓线宽度为图上一个像元。外图廓线平行于内图廓线,与内图廓线间隔10 mm 主图廓线宽度为1mm,副图廓线宽度为一个像元,两者互相平行,距离2 mm图廓线坐标注记内 是经纬度和公里网,图廓四角的经纬度注记标于内图廓四角的延长线两侧,公里网注记要求每条方格线 在图廓间注岀其坐标值的两位公里数,首末方里线及百公里数方里注记应标岀完全的公里数。

8.       8图面注记

图面注记要求标注图名、图幅接合表、数字比例尺和线比例尺。图名用横列注记在北图廓外居中 置,图名下方注记图幅编号。比例尺标注于南图廓外正中位置,同时绘制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 图廓外西边注记包括所采用的遥感资料种类、时相和波段组合,控制资料等。南图廓外东面注记作业 位。

9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9.       1 调查内容

遥感地貌调查内容如下:

a        调查中应充分采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分析反映调查区内地貌特征,获取地貌类型 成因形态、物质形态、微地貌等专题因子相关参数、研究地貌分布规律。编制相应的遥感解 图件,提供遥感解译资料。

b        划分不同地貌单元,确定地貌成因类型、地貌形态及水系特征,判定地形地貌、水系分布发 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关系。调查地貌的成因、物质类型、地貌形态及分布,形成专题成果图件 其中,针对黑龙江省自然环境的特点,其省域范围内的地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地貌I 火山地貌II)、冰缘地貌III)、流水地貌IV)、湖成地貌V)、风成地貌VI)、 工地貌VII 7类。地貌成因形态:褶断剥蚀侵蚀中山、褶断剥蚀侵蚀低山、褶断剥蚀丘陵 剥蚀火山熔岩低山、剥蚀火山熔岩丘陵、火山熔岩台地、冻融剥蚀中低山、侵蚀冰水倾斜平原 侵蚀冰水台地、冲积、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剥蚀冲积、湖积高平原、冲积、湖积低平原、 蚀冲积、湖积台地、风蚀风积砂15类。针对丘陵区调查微地貌类型,包括平原丘陵、低 缓丘陵、中倾缓丘陵和高倾缓丘4类。地貌分类可参见附录B

9.2地貌遥感解译

9.2.1初步解译

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对照遥感图像,形成地貌单元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并对 像进行初步解译。从区域地貌入手,了解区域地貌形成条件与成因,区域主要的地貌形成特征,对各 标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编制地貌遥感解译成果的初步解译图。

9.2.2详细解译

在野外踏勘的基础上应进行地貌详细解译。详细解译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地貌详细解译标志。通 影像特征开展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异常地貌与其它景观,进行综合分析、类比和推演,形 详细的地貌解译成果图。

9.2.3综合解译

综合解译应在野外检查验证工作基本完成后进行。结合野外检查验证和地面测量成果,对详细解 成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充分应用图像解译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相互印证的方法确保成果数据的准确, 进一步修改完善,编制遥感综合解译成果图。

9.3精度要求

1  50 000比例尺解译地貌图只标定直径大于500 m的闭合地貌单元;宽度大50 m,长度大500 m的块状地貌单元。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貌单元或微地貌可夸大表示。

9.4野外验证

野外验证内容及相关要求如下:

a        根据己有工作程度的不同,确定不同地区工作程度要求,即实测、编测或修测;

b        野外调查前,应在调查区或邻区选择典型地貌地段,建立科学系统的遥感解译标志,统一工 方法;

c        观测点布置原则:野外实地调查图诊小于解译图斑总量5%。每个观测点和重要现象 必须配有详细记录、GPS经纬度坐标、照脳录像慧

d        观测路线的布置:以穿越法为主,对地貌单元疑问解译图斑采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的调 方法;

e        地面调查手图采用的比例尺应比实际调查精度大一倍或加上;

f        重要的地貌单元布设适量的控制点或者路线进行调查;

g        野外调查工作完成后及时做好外业资料的整理,对野外记录本和调查实际材料图进行认真 理、检查,记录卡格式应符合附录C

10成果图件编制

10. 1地貌遥感调查图编制

编图单元:四级地貌单元类型;

地貌单元界线:按照地貌单元级别划分。一级地貌单元界线,线宽0.9 mm二级地貌单元界线 线宽0. 6 mm三级地貌单元界线,线宽0. 3 mm四级地貌单元界线,线宽0. 1 mm

10.2遥感影像图编制

遥感影像图编制应按照DD 2011-01的规定执行。

11数据库建设

11.1建设内容

数据库建设内容主要如下:

a        资料收集数据。应包括所使用的遥感影像数据;收集的区域地质、水工环、生态地质等基础 质和专项调查研究的成果资料;

b        野外数据。由各种野外调查数据组成,应包括野外工作总结、各类调查点、野外记录卡片、 片等数据;

c        综合数据。由管理技术文档资料组成,应包括任务书(或合同书)、设计书、审查验收意见 过程管理文档资料;地貌遥感调查图、调查成果报告及相关专题报告;野外实际材料图等各 图件。

11.2基本要求

数据库建设基本要求主要如下:

a        数据库建设应贯穿地貌遥感调查全过程。

b        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阶段,应完成资料收集数据的入库,在野外调查阶段中应完成野外数 入库,在成果编制阶段应完成综合数据入库。

c        数据库应具有数据更新、查询、统计等功能,并能和环境地质空间信息分析系统相连接。

12报告编制

1:50 000地貌遥感调查成果畴编写内容及相关要求如下:

a        综合利用、充分反映调查所取得的成果。遥感专题解译地貌部分应简述所选用的遥感数据, 取时相,图像制图步骤,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详细叙述地貌遥感解译标志,地貌成因类型 物质形态、微地貌类型影像特征;

b        结合地方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工兮理、右弘的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有建设性 地学建议;

c        1:50 000地貌遥感调查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应符合附录D-

13资料提交

13.1成果类

终审成果报告、专题报告、附图、附表、附件及评审意见书等,具体包括如下:

a 1:50 000遥感影像图;

b)       1:50 000地貌遥感调查图;

c)       1:50 000地貌遥感调查数据库成果资料;

d)       1:50 000地貌遥感解译成果报告。

13.2野外调查类

野外手图、野外实际材料图、各种野外调查点的记录簿及记录卡片、照片、野外调查小结。

13.3技术文件类

项目任务(或合同),设计书、设计与成果审批意见书等。

img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地貌遥感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A.1第一章绪言

A.1.1第一节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目的任务、工作内容、预期成果。

A.1.2第二节工作区概况

调查区范围、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概况。

A.2第二章以往工作程度

A.2.1第一 调查区以往工作程度

以往地貌、地质、土地利用基本概况、调查工作程度情况;附调查区以往工作程度图,分析总结 查区存在问题。

A. 2. 2第二 调查区遥感地貌特征

描述调查区内典型地貌遥感基本特征。

A. 3第三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A. 3. 1第一节技术路

论述项目实施过备中采用的技术路线、工作层次。

A. 3. 2第二 工作方法

论述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工作方法国资料收集、影像数据获取、图像制作、专题信息提取方法 图斑的勾绘方法、野外验证、图件编制、成果报告编写爲

A. 3. 3第三节相关要求

引用的技术标准、解译精度控制方法等。

A. 4第四章工作部署

A. 4. 1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总体工作思路、部署原则。

A. 4.2第二 总体工作部署

部署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工作布置、工作量、各年度工作计划。

A.5第五章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分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A.6第六章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A.6.1第一 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项目组成员安排。

A.6.2第二节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全面质量管理措施;技术保证措施;设备配置;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等。

A.7第七章经费预算

根据项目类型准确选择预算类别,明确预算编制依据,详细列岀各科目经费支岀安排,附预算编 说明及明细表。

A.8附图附件

工作部署图等。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貌类型分类表

B.1地貌类型分类表

B.1地貌类型分类表

 类型

代号

 类型

成因形态

代号

岩性类型

代号

微地貌形态

 地貌

I

中山

褶断剥 侵蚀中山

I1

火山岩、变质 尖峭状中山

I1-1

中大起伏中山

 1000-3500m, 高差〉500m

花岗岩 齿状中山

I1-2

小起伏中山

 1000-3500m,

高差<500 m

低山

褶断剥 侵蚀低山

I2

火山岩、变质 鳍脊状低山

I2-1

中大起伏低山

 < 1000m,  500-1000m

花岗岩 圆状低山

I 2-2

中起伏低山

 < 1000m,

高差<500m

丘陵

褶断 蚀丘陵

b

火山岩、变质 岗阜状丘陵

I3-1

平缓丘陵

70m < <200m, 坡度5-15°

低倾缓丘陵

70m < <200m, 坡度15-25°

花岗岩 浑圆状丘陵

I 3-2

中倾缓丘陵

70m V  <200m, 坡度25-35°

高倾缓丘陵

70m V  <200m, 坡度>35°

 地貌

II

低山

剥蚀火 熔岩低山

III

玄武岩低山

II 1-1

中大起伏低山

 V 1000m,  500-1000m

中起伏低山

 V 1000m,

高差<500m

丘陵

剥也火 熔岩丘陵

II 2

玄武岩丘陵

II 2-1

平缓丘陵

70m V  <200m, 坡度5-15°

低倾缓丘陵

70m V  <200m, 坡度15-25°

中倾缓丘陵

70m V  <200m, 坡度25-35°

高倾缓丘陵

70m V  <200m, 坡度>35°

台地

火山 岩台地

IL

玄武岩台地

II 3-1

 

 

 地貌

III

中山

冻融 蚀中山

Illi

花岗岩变质 截顶状中山

 

峰、刃脊

 

低山

冻融 蚀低山

IIL

花岗岩变质岩

截顶状低山

IIL-1

平顶山子,

 

流水

地貌

IV

台地

侵蚀 水台地

IVi

砂砾石台地

1V1-1

倾斜台地

 

坡积裙

 

融冻泥流阶地

 

平原

侵蚀冰 倾斜平原

1V2

砂砾石倾斜平原

1V2-1

 

 

 

 

 

B.1地貌类型分类表(续)

 类型

 地貌

湖成

地貌

 地貌

 地貌

代号

 类型

成因形 代号        岩性类型        代号

冲积、洪积平原

砂砾扇形平原

冲出 洪积 冲积扇

河道

 心滩

IV

VI

vn

平原

平原

台地

冲积平原

剥蚀冲积 湖积高平原

冲积、湖积
低平原
剥蚀冲积、
湖积台地

微地貌形态

泥砂质河谷平原

IV

江中岛

V4

V3

牛轭湖

古河道

泥砂砾石质
山间平原

粘土质垄岗状
高平原
泥砂质波状
高平原

泥砂质低平 淤泥质低平原

粘土质台地

I"

Vi

河流沼 一级阶 二级阶 三级阶地

沼泽

风蚀风积砂地        VL        细砂质波状沙地        VLt 沙丘

人工挖掘地貌        VIL

人工建造地貌        vn2

img2img3img4img5img6img7img8img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野外调查验证观测记录表

C.1野外调查验证观测记录表

C.1野外调查验证观测记录表

项目名:

 

 

图像类:

验证点编:

:

记录表顺序号

观测点所在图幅号

野外观测点号

观测点所在图幅名

观测点地理位置

观测点所在经纬度

观测点遥感影像特征

遥感解译类别

实地观测类别

实地观测记录

解译正确性        正确

口基本正确

口不正确

 

 

 

 

 

 

 

 

 

 

 

 

 

 

 

 

 

 

 

 

 

 

野外实

地照片

调查:

记录人:        检查人:        观测日: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地貌遥感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D.1第一章绪言

D.1.1第一节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目的任务、工作内容、预期成果。

D.1.2第二节工作完成情况

工作完成情况(附工作量完成统计表)、工作进展情况。

D.1.3第三节取得主要成果

论述取得主要成果。

D.1.4第四节提交成果

提交成果资料(各类成果图件、成果报告等)

D.2第二章调查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D. 2. 1第一 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

调查区位置、交通、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D. 2. 2第二 调查区地质概况

D. 2. 3第三节以往工作完成程度

调查工作程度情况;附调查区以往工作程度图,分析总结调查区存在问题。

D. 3第三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路线

D. 3. 1第一节技术路线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技术路线、工作层次。

D. 3. 2第二 工作方法

论述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工作方法。

D. 3. 3第三 质量评述

项目成果质量的自评(影像质量、解译准确程度、野外验证精度)。

D. 3. 4第四节相关要求

引用的技术标准、解译精度控制方法等。

D.4第四章地貌遥感调查成果

D.4.1第一 取得主要成果

论述调查区地貌结构、地貌形成因素,地貌形态类型。

D.4.2第二 地貌发育史

D.5第五章结束语

分条目总结本次调查所取得的认识、结论及相应建议。

img10

 

[1]

[2]

GB/T 1596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DZ/T0296        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 000

[3]       DD 2019-01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4]       DD 2019-07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5]       DD 2019-08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6]       DD 2019-09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7]       方洪宾,赵福岳,1:25万遥感地质解译技术指南[M].北京:地质岀版社2010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牡 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少华、初禹、李继红、郭令芬、李雨柯、丁宇雪、姜侠、周向斌、金晶泽、 穆晶、穆明、高楠、毛龙、杨湘奎、孙毅、杨汉水、薛广垠。

本标准来自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创建时间:2022-01-18 20:30